如果以上問題您都回答“是”的話,再請您想想:我們這輩子到目前為止的捐款數目是多少?有沒有總收入(所得)的10%?或是常常奉獻寶貴的時間去幫助一些需要幫助的人們?
如果以上的問題您都回答“否”的話,那就請您花些時間閱讀此篇,思考一下是否要改變一下您部份的生活方式?先說明一下,笑林寺寫這篇的原因不代表我已經捐出了所得的10%(目前大概5%),而是我自己也在思考同樣的問題。
就像我在心路歷程裡面寫的一樣,笑林寺的投資幾乎都是筆筆虧損,目前就只有股票能夠比較穩定的獲利;而外匯績效雖然有起色,但是卻也還不穩定。笑林寺去年也開了一間店,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賠了140萬,因此草草將店面關閉,這是短時間內賠的最多的一筆。在那之後,笑林寺就在思考這個問題,那時剛好看到阿斯匹靈寫的《不看盤。獲利更簡單》,書裡面提到:阿斯匹靈透過學習神經語言學體會到,我們許多的行為都是受到過去的經驗所控制,因此我們目前的生活(投資)也是受到這潛意識的影響。他透過學習宗教,更得到了財富最大的關鍵──「福分」。他也提到了在《當盒上遇到鑽石》裡面說到:
你想要得到甚麼,就先去付出甚麼!
笑林寺不是要在此談論迷信,而是希望以比較客觀的角度來思考其中的答案。其實我們不難發現,這些在投資領域很強的人,都有相同的體悟,包括:T.Harv Eker《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Robert.T.Kiyosaki《富爸爸。窮爸爸》、巴菲特、比爾蓋茲......。其中Robert.T.Kiyosaki也在書中提到,他將每個月獲利先扣掉10%捐款(他稱為十一稅)然後再將剩下的去繳利息、生活費......,因為他認為上帝給了你所有,而他卻只要你所得的1/10。在《秘密》裡頭也有談到,我們想要獲得某些東西時,內心要先有充足、喜樂的感覺;如果我們內心只有擔心、害怕,那我們的生命就只能朝著擔心、害怕前進。因此,我們再回到阿斯匹靈所說的神經語言學裡面探討:我們吝於付出的真實心境是甚麼?是否因為我們覺得『我還沒有達到那樣的狀態』?如果是的話,那麼恭喜你,你已經察覺了人生最大的秘密,現在我們只要改變我們的心境、改變我們部份的生活模式,我們就能超脫過去經驗的束縛。
難道一定要捐出10%所得?不!數字的多寡不是重點,重點在於我們自己的內心是否有富足的感覺,而且我們是否喜樂在這富足裡。何況佈施有三種──財施、法施、無畏施,你可以自己決定你想付出的方式與數目。
笑林寺在右側欄位裡面有列出了幾個我平常有接近的一些團體,這些團體或許您沒聽過,不過也就是因為這些團體的曝光率不高,因此需要更多人的關心,您可以參考看看。或是您也知道有更需要幫助的弱勢團體也歡迎您留言或寫信給笑林寺。感恩您的觀看,笑林寺希望我們這一點點的付出,可以幫助社會有更良善的循環,也祝福您平安、喜樂,在投資的路上一帆風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